如何阅读一本书

该书将阅读风格为了 4 个层次,由浅入深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对应着不同的方法论。

可能平时你已经是这样做的了,但是作者通过对阅读行为的拆解、量化、标准化,对阅读方法进行了抽象和总结,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并帮助许多人重塑阅读行为,提升阅读效率,就像是编程界的「设计模式」一样。

这本书在大学的时候就读过实体书了,不过是在图书馆随手拿的一本,太方法论所以看得有点枯燥无味,印象不深。刷知乎的时候看到有不少人推荐,于是又去 Kindle 上买了下来,读到一半就懊悔当初为何错过了这本好书。

现在把当时的笔记和最近的思考整理了下,发表出来同大家一起分享。

基础阅读

这个层次是只要是摆脱文盲状态,能认字并能读懂意思,明白「这个句子到底在说什么?」即可。

注意这里是参照阅读目标来的,如果你面对一本外语写的书,可能也会遇到连基础阅读层次都没法达标的情况。

检视阅读

这个层次是需要做到有系统的略读和速读,能让你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了解一本书的艺术,这个层级下分两个子阶段:略读和速读。

略读

略读是一种筛选方式,能用少量时间了解一本书的主张是什么、表达了什么,从而判定这本书是否值得花时间去仔细阅读。

略读的方法论是:

  1. 看书名,特别注意副标题,然后看作者序,能快速发现本书的主旨
  2. 看目录,对整本书的架构做一个概括性的理解
  3. 看索引,对本书用得到的关键词做一个预读,同时也能发现一些自己关注的关键词
  4. 看介绍,对书本的影响力和权威性有一个了解,无论是封底、书腰、推荐序、译者序等等其他宣传文案
  5. 看重点章节,重点章节是和主题相关度最高的章节,主要是章节引言和最后总结,能快速获得作者的核心观点。

经过步骤 1 ~ 4,可以获得一本书的主旨和内容框架;佐以步骤 5,可以获得一本书的内容概要和核心观点总结。

经过略读后,已经能有足够多的信息来判定是否需要花时间去速度这一本书了,如果想要继续速读了解,那就需要进入下一个阶段:速读。

速读

速读是在知道一本书的整体的主张和内容之后,快速从头到尾读一遍,不拘泥于细节和难点,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

我们大多数人所受的教育,都说是要去注意那些我们不懂的地方,那是一种「刨根问底」的学习方法,和速读不冲突,只是在速读这个场景下,暂时需要我们「不求甚解」。

有些问题在初次遇到是会迷惑不解,随着后续章节的铺开,可能就自然解决了;有些问题可能就是会一直存在,但是无所谓,我们可以在后续学习回顾中解决它,最重要的是,不要降低你的「阅读惯性」

如果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细节和难点上,会让我们的大脑不断切换思考的上下文,提高读书需要的精力和耐心,因聚焦问题点而失去对全书的内容的把控能力;并且解决问题过程中会拉长阅读时间,容易让阅读进程半途而废。

有时候一本书你读了一半,时隔一段时间再读,拿起书本就像是一本新书,因为你需要花时间重新建立之前阅读的上下文,并进入阅读状态。

检视阅读就是通过略读和速读的结合,能让你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住一本书的主张和大概内容。

阅读速度

阅读速度其实是因人而异、因阅读层次而异的,不过速读对「速」的要求可能更明显一点,所以放在了速读下面。

从小孩到大人,好像对阅读速度比如「一目十行」这类能力有着不同寻常的狂热,一些小说、电视往往也喜欢给主角包装一个「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光环,更加强化了一个潜意识:彷佛只要看得够快,就能学得更快,各种速读技巧、培训班也应运而生。

一个很好的速读课程应该要教你不同的阅读速度,而不是一味求快,而忽略了你目前能掌握的程度。应该是依照读物的性质与复杂程度,而让你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

但是阅读速度的应该是依据实际场景使用不同的阅读速度,阅读速度的辅助目标是理解力,只有理解力和阅读速度最佳匹配,才能达到阅读效率最大化。

reading-speed-chart

阅读速度对理解力的负向影响程度在不同的场景下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资讯 < 信息流 < 小说 < 教材,同时在具体读物的某个章节下,影响也不一样,比如本书的「第三篇 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 < 「第二篇 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

理解力的提升,需要进入下一个阅读层次: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

这个阅读层次是对书完整、全盘的阅读,并且能做到消化理解,也是最为核心的阅读层次。

厘清架构

梳理清楚书的架构能帮助你快速发现一本书的主题和重点,但是你没有必要为了要运用这四个规则,而将一本书读完,然后为了要运用其他的规则,再重新一遍又一遍地读。真正实际的读者是一次就完成所有的阶段。

书的分类(1)

对书进行分类,知道自己在读哪类书,越早知道越好,这样能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关于书籍的分类可以有自己的分类标准。

比如:这本书属于方法论的实用型书。

书的内容(2)

对书的内容进行一个概括,能做到用尽可能短的句子表达出整本书的内容。

比如:这本书通过将阅读行为分为 4 个层次来指导并提升大家的阅读效率。

书的架构(3)

对书的架构进行了解,并知道它和主旨的关系,可以将书中重要的部分列出纲要,说明这些部分如何应证、发展出全书的主题,作者也提供了一个大纲模板:

  1. 全书组成,作者将全书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谈的是什么,第二部分谈的是什么,第三部分谈的是别的事,第四部分则是另外的观点,第五部分又是另一些事
  2. 部分组成,第一个主要的部分又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X,第二阶段为 Y,第三阶段为 Z
  3. 阶段组成,在第一部分的第一阶段,作者有四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 A,第二个重点是 B,第三个重点是 C,第四个重点是 D 等等

本质上就是对一本书进行拆解和细分,通过大纲的梳理有助于你掌握全书的重点,这也只是作者提供的模板,我个人更喜欢用思维导图。

作者的问题(4)

找出作者的问题和想解决的问题,这个其实每本书都有自己主旨,一般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和主旨是契合的,但是这个步骤是为了强化你对内容和架构的聚焦度。

诠释内容

关键字共识(5)

在书的架构纲要清晰后,接下来的目标是找出关键字,消除歧义与作者达成共识,诠释他所表达的内容和讯息。

因为文字并不是传递知识的完美媒介,同一个词在不同场景下的理解就是不一样的,像一语双关或者需要辅助其他信息来解读的词就更多了。为了能更准确的诠释作者表达的内容和讯息,我们需要找出重要的词,透过它们与作者达成共识。

其实重要的词并不多,并且会出现歧义的就更少了,但是它们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作者将它做为了一个独立的篇幅。不过好在现在大多数的书作者都会特别注明一些容易歧义的词,对一些专有性名词也会有注释。但是只有做到对关键信息消除歧义后,才能正确的理解作者表达的内容,这个对阅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学会从上下文推断出词语的含义,也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

作者的主旨

找到作者的主旨是很阅读很重要的一环,本书在这个阶段花了不少篇幅,个人觉得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作者的主旨直接决定了书的好坏,我个人觉得还可以再拓展阅读下《学会提问》,查找、分辨作者主旨的过程也是一个批判性思考的过程。

关键句,最重要的句子就是在整个论述中,阐述作者判断的部分,或者出现在关键字的周围,只有找到关键句,才能找到作者的主旨,不过好在大多数的作者都会很明显的把关键句给标识出来。

许多人认为他们知道如何阅读,因为他们能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但是他们经常在错误的地方暂停,慢慢阅读。他们会为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句子而暂停,却不会为了感到困扰的句子而暂停。

《如何阅读一本书》

明确的主旨,通过关键句直接找出其中的显性表达的主旨(6.1)。

“用你自己的话来说”,是测验你懂不懂一个句子的主旨的最佳方法。如果要求你针对作者所写的某个句子作解释,而你只会重复他的话,或在前后顺序上作一些小小的改变,你最好怀疑自己是否真的了解了这句话。

理想上,你应该能用完全不同的用语说出同样的意义。当然,这个理想的精确度又可以分成许多程度。但是如果你无法放下作者所使用的字句,那表示他所传给你的,只是这个 “字”,而不是他的 “思想或知识”。你知道的只是他的用字,而不是他的思想。他想要跟你沟通的是知识,而你获得的只是一些文字而已。

《如何阅读一本书》

隐藏的主旨,作者没有显性的表达主旨,就需要我们从相关文句的关联中,设法架构出作者的主旨(6.2)。

一个人如果说他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却说不出来,通常是他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

《如何阅读一本书》

主旨的论述,找到主旨的同时也需要关注作者的论述,这是作者用来支持主旨的重要依据(7)。

作者的解答(8)

通过梳理清楚书的架构,并且正确地诠释了作者所表达的内容和讯息,在找到作者的主旨和论述之后,就应该检视下你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并提出一些更深入的问题来:

  • 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哪些解决了?解决方案是什么?
  • 为了解决问题,他是否又提出了新问题?
  • 无论是新问题或旧问题,哪些是他知道自己还没有解决的?
  • 在未解决的问题中,哪些是他确认无法解决的?

理性的探讨

这一章说的更多的是批判性思维和评论素质。

一本好书值得主动地阅读,但是主动的阅读不会为了已经了解一本书在说些什么而停顿下来,必须能评论,提出批评,才算真正完成了这件事。

一个人如果不能自动自发地运用独立的判断力,他根本就不可能学习到任何东西。或许他可以受训练,却不能受教。因此,最能学习的读者,也就是最能批评的读者。

《如何阅读一本书》

  1. 要先完整地了解一本书,不要急着开始评论下结论(9)
  2. 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或争论(10)
  3. 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作任何评断之前,都要基于客观的理论基础而非个人观点(11)

分析阅读(步骤 1 ~ 11)到此就结束了:厘清书的架构,正确理解作者表达的内容,找到作者的主旨和论述,总结作者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理性的探讨阅读收获。

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是对某一特定主题而作出的针对性阅读。这个在工作中往往应用更多,因为在某个领域或者某个特定问题深入研究,往往需要大量的书籍资料,如果使用检视阅读,每本书都看的话阅读效率会大大降低,所以需要采用主题阅读方式。

主题阅读的前提是得有一个主题和对应的书单,强调一下:你和你关心的主题才是重点,而不是你阅读的书。

在书单收集好后,首先需要采用检视阅读来阅读书单上的所有书,这里检视阅读的目的有两个:

  1. 它会让你对自己想要研究的主题有个清晰的概念,这样接下来你针对某几本书做分析阅读时,会大有助益
  2. 它会剔除对所研究主题不重要或者无关的书籍,以简化你的书目到一个合理的程度

第二,你需要找到书的相关章节。记住:你最主要的工作不是理解整书的内容,而是找出这本书对你的主题有什么帮助。

在主题阅读中,是书在服务你,而不是你在服务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

第三,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分析阅读中是你和作者达成共识,但是现在你面对的是许多不同的作者,他们不可能每个人都使用同样的关键词,或相同的共识。在这时候就是要由你来建立起共识,带引你的作者们与你达成共识,而不是你跟着他们走。

第四,确定主旨,列出问题。无论作者是否明白谈过这些问题,至少大多数的作者都要能解读为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了他们的回答。

事实上,有时候我们必须接受作者可能一个问题也回答不了。如果我们真的能靠其中任何一位作者来解释这个问题,或许我们根本就没有问题要解决。

《如何阅读一本书》

第五,针对问题的回答,界定出主要及次要的议题。

作者针对各个问题的不同意见整理陈列在各个议题之旁。你要记住,各个作者之间或之中,不见得一定存在着某个议题。有时候,你需要针对一些不是作者主要关心范围的事情,把他的观点解读,才能建构出这种议题。

《如何阅读一本书》

第六,针对议题有主到次分析讨论。有时候一个问题未必会有确切的答案,而我们仍然可以把分析过程记录下来,作为一个结果并且还能作为一个很好研究基础帮助其他人。

就可以发现的真理而言,就我们可以找到的问题答案而言,与其说是立足于任何一组主旨或主张上,不如说是立足于顺序清楚的讨论的本身。

我们要依照特定的顺序来提问题,也要能够辨认为什么是这个顺序。我们必须说明这些问题的不同答案,并说明原因。我们也一定要能够从我们检视过的书中找出支持我们把答案如此分类的根据。

只有当我们做到这一切时,我们才能号称针对我们问题的讨论作了分析,也才能号称真正了解了问题。

《如何阅读一本书》

关于好书

为了讯息而阅读,就跟为了娱乐阅读一样,没法帮助你心智的成长。也许看起来你会以为是有所成长,但那只是因为你脑袋里多了一些你没读这本书之前所没有的讯息而已。然而,你的心智基本上跟过去没什么两样,只是阅读数量改变了,技巧却毫无进步。

《如何阅读一本书》

读一本好书,却会让你的努力有所回报。最好的书对你的回馈也最多。当然,这样的回馈分成两种:第一,当你成功地阅读了一本难读的好书之后,你的阅读技巧必然增进了。第二,长期来说这一点更重要: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读得更好,还更懂得生命。你变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识 —— 像只提供讯息的书所形成的那样。你会成为一位智者,对人类生命中永恒的真理有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如何阅读一本书》

你该自己去找出对你有特殊价值的书来。这样的书能教你很多关于阅读与生命的事情。这样的书你会想一读再读。这也是会帮助你不断成长的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